教育學院開展巴英螞拐節采風活動
2月20日,教育學院音樂學、舞蹈學教師團隊在院長彭超的帶領下前往百色市東蘭縣的巴疇鄉巴英村采風。此次采風收獲頗豐,了解和體驗了巴英螞拐節的舞蹈、音樂、樂器、服飾和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據了解,巴英村位于河池市東蘭縣的西北部,是紅水河流域壯族螞拐節的發祥地。壯族螞拐節,也稱青蛙節,當地方言稱為“雅圭”,盛行于紅水河流域,2006年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巴英螞拐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每年大年初一始至二月二舉行,其活動程序、傳承譜系、器具制作技藝等依靠傳承人言傳身教,因而也成為了重要的教育方式。螞拐舞格調歡快、活潑、風趣、幽默,節奏明快,剛健有力,體現了壯族人民一年四季主要的農事活動,是壯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敘事詩,是抒發壯族人民情懷的精神產品。即興歌會的主要內容包含了天文地理、歷史傳說、風俗人情、生活技能、農事勞動、男歡女愛等,涉及范圍廣泛,凝結了巴英村寨每一代人的知識、經驗和社會生活技能,通過活動中展現的簡單形似的表演活動。在螞拐節期間,有大年初一尋螞拐,大年初二始挨家逐戶拜螞拐,正月十五祭螞拐、立幡活動,二月初二葬螞拐和篝火銅鼓山歌會等一系列活動。
采風團隊在走訪巴英螞拐節活動中,參觀了當地村民的迎客歌,在風水廣場觀看了銅鼓陳。演出結束后,彭院長還組織老師們參觀巴英螞拐節的麻拐祭祀活動,學習銅鼓的敲擊方法,向當地居民探索巴英螞拐節以及銅鼓的歷史。
2月21日上午,彭超院長在巴疇鄉毛鄉長、廖書記以及班春華主任帶領下參加當地藝人黃堅的贈書活動。
2月22日,彭超院長帶領采風團隊前往紅色教育基地韋拔群故居以及列寧巖,學黨史、知黨情,聽黨話,跟黨走。他強調我們要牢記黨員的職責義務,以先烈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革命精神激勵自己,提高理論知識、不斷改進工作作風,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
迎客歌
銅鼓陣
麻拐祭祀活動
當地藝人為彭超院長一行贈書
彭超院長、音樂教研室賀偉副主任學習銅鼓
在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關閉】